[通讯员 马玉娇]为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化学教学新路径,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,10月15日下午,我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王世存老师带领部分2022级本科生、2024级卓越班同学,前往武汉市双湖中学参加以“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践”为主题的洪山区化学教研活动。本次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、AI驱动评课、智能课堂分析、数智工具赋能四大创新环节,构建了“技术-评价-教学”三位一体的智慧教研新范式,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沉浸式学习场景。
环节一:技术赋能设计,创新课堂形态
双湖中学郭炳煌老师以“水的净化”为课题,打造了一堂“生活情境驱动、探究实践育人”的示范课。课堂以多句有关水的诗词导入,通过对比自然水与饮用水的差异,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水净化的科学逻辑。在“过滤操作探究”环节,学生分组完成“一贴、二低、三靠”的规范实验,结合数字化实验系统动态演示自来水厂净水流程,实现从“宏观现象观察”到“微观本质分析”的思维进阶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被AI评价系统实时记录,为后续的精准教学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样本。
图1 教育见习活动现场
环节二:多元视角评课,聚焦素养培育
洪山区化学名师团队依据《武汉市洪山区初中化学课堂评价量表》,从“素养导向目标”“建构观念内容”“促进思维过程”等维度展开深度评课。专家们特别指出,郭炳煌老师的课堂在“情境创设与问题驱动”“三重表征融合”方面表现突出,但需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精细化指导。随机抽取的两位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也分享了感悟,教师代表肯定了课堂“三重表征”的设计亮点,认为其通过“宏观实验(过滤操作)— 微观解释(杂质分离原理)— 符号表达(流程图)”的融合,有效助力学生构建化学观念;学生代表反馈“分组实验 + 生活案例”的形式大幅提升学习兴趣,尤其对“过滤操作细节”的记忆更深刻;此次评课不仅让师范生掌握了标准化课堂评价的方法,更让其理解“素养落地需精准对接教学细节”的核心逻辑。
图2 王世存副教授现场指导教育见习活动
环节三:课堂分析,精准把脉教学
本次教研活动的核心亮点是技术公司带来的“课堂AI分析报告”。该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,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估。报告显示,本节课中学生参与度达85%,教师提问中高阶思维问题占比60%,技术使用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达88%。尤为重要的是,AI系统精准识别出课堂的“黄金十分钟”——即课程中段学生注意力与参与度的高峰期,为教师优化教学节奏提供了科学依据。“与传统听课评价相比,AI分析能够提供更客观、更精细的课堂洞察,”技术代表介绍,“系统通过智能算法,可自动分析师生互动质量、问题类型分布、等待时间合理性等维度,生成个性化的教学改进建议。”这种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模式,让在场师范生感受到了教学评价从“经验主义”向“数据驱动”的深刻变革。
图3 技术公司代表进行课堂AI分析报告
环节四:数智赋能教学,共享实践智慧
在专题报告环节,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江薇老师以《数智赋能中学化学教学》为题,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化学教学融合方面的探索经验,重点演示了利用DeepSeek平台生成化学知识短视频的创新实践。“我们的实践表明,AI不仅是教学工具,更是教学理念重塑的催化剂,”江薇强调,“它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,从统一教学转向个性化指导。”她特别分享了“AI赋能五步法”——诊断、设计、互动、评价、反思,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融合路径。
图4 江薇进行数智赋能中学化学教学报告
活动结束后,我院师范生纷纷表示此次见习收获颇丰。2023级师范生吴睿婕感慨:“今天看到的AI课堂评价模式,让我对化学教学有了全新认识。技术不是冰冷工具,而是有温度的教学伙伴。”她进一步解释道,AI分析报告不仅关注宏观的教学流程,更能精准捕捉到师生互动、学生参与度等细节,让教学优化有据可依,这种基于数据的关怀让他看到了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。
此次见习活动为我院师范生提供了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案例。从生活化情境的智能创设到学习过程的精准指导,从统一教学到个性化学习支持,与会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,进一步明确了“素养为本、技术共生”的教学改革方向。未来,学院将在师范生培养中持续深化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探索,依托区域教研联动与优质资源共享,推动师范教育向更精准、更智慧的方向迈进。
审读人 原弘